华龙网4月14日10时讯(通讯员 李达元)所谓设施农业,是指在环境相对可控条件下,采用工程技术手段,进行动植物高效生产的一种现代农业方式。设施农业涵盖设施种植、设施养殖和设施食用菌等。丰都县的肉牛产业即属于设施农业范畴,近年来,通过发展专业合作社,采取企业+基地+农户的模式,使肉牛产业从传统养殖向设施养殖发展,不但解决了牧草种植、牛粪污染两大难题,也进一步拓宽了增收渠道。肉牛产业也因此成为我县主导产业,被纳入“1+6+X”产业体系中的“1”。
牧草种植超过3.5万亩
牧草是养殖肉牛的先决条件,牧草种植面积与养殖肉牛的数量成正比。因此有人说,肉牛养殖数量多与少,看看牧草种植面积就知道。
“我县牧草种植从无到有,从少到多,从零星种植到大面积连片规模种植。以前,农户养肉牛却很少种植牧草,进入秋季后草料跟不上,无奈只好盲目出售肉牛,导致收益大幅缩水。”县肉牛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向春波说。
随着肉牛养殖规模逐步扩大,牧草缺口进一步拉大。为解决这个难题,县上出台优惠政策,鼓励农户大量种植牧草,并按照种植面积给予相应的补贴。
“这叫黑麦草,一次播种可多年采收,今年这是靠前次收割,预计夏、冬季还可分别收割一次。”在高家镇石龙村一块牧草地里,村民余中应正在收割牧草。
余中应不但在自己承包地上种植牧草,还把部分外出务工村民的土地流转过来,用于种植甜高粱、皇竹草、黑麦草等牧草。近几年来,仅仅是种植牧草一项,他家的年收入就有10多万元。在他的带动下,部分村民也把种植牧草作为增收渠道,目前全村已有20多户农户规模种植牧草共500亩以上。
高家、社坛、包鸾等是我县牧草种植面积多、集中的乡镇。截至目前,全县牧草种植面积超过3.5万亩。
牛粪处理找到新出路
以前,丰都县对牛粪的处理普遍重视不够,基本没有牛粪处理设施,牛粪处于堆积状态,占用大量土地;雨水冲刷后,更是造成周围土壤、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;一些牛粪甚至堆放在公路两侧,过往行人怨声载道。现在,由于种植牧草需要肥料,尤其是大规模种植,于是牛粪处理也找到了新出路。
“近年来,我们通过对规模牛场实施工业化治污,对家庭牧场实行沼气发酵还田,配套完善治污设施。全县肉牛产业也因此探索出‘牛沼草’‘牛沼果’‘牛沼菜’等循环经济模式。”县畜牧兽医局副局长湛永会说。
近日,在高家镇“丰泽园”企业的车间内,记者看到牛粪经过添加菌剂、搅拌发酵、烘干冷却等流程,不久就包装成了袋装的有机肥。一门之隔的车间外,几乎没有任何异味。同样,在社坛镇五福村的恒都肉牛养殖场,据相关负责人介绍,该牛场生产的牛粪牛尿采取干湿分离,牛粪用来生产有机肥,一吨可卖600元。
此外,该县利用牛粪掺牛尿生产沼气,沼气可作为做饭、照明的能源,真正做到了变废为宝。肉牛养殖污染问题已经得到有效解决。
“利用牛粪生产有机肥的企业,目前已经引进了4家。对牛粪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已经达到95%。”湛永会说,预计到2022年,该县牛粪处理率将达到100%。
牛肉供港形成产业链
2012年3月,恒都牛肉正式供港,在各大卖场一上架,便获得当地消费者的良好口碑。从此,拉开了丰都县冰鲜牛肉产品出口序幕,牛肉供港成为常态化。
2015年10月21日,150头来自澳大利亚的肉牛搭乘QF7597航班,飞越太平洋横跨两大洲,顺利抵达丰都。这不仅揭开了我国进口商品活畜的首章序幕,更让丰都的“中国肉牛之都”建设提质增速。
2016年10月21日,“中国肉牛之都”建设研讨会及重庆市草食牲畜产业链建设推进会双双在丰都举办,这不仅是对丰都长念“牛字经”、培育“牛经济”,以特色产业发展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的认可,更是对其“中国肉牛之都”地位的认同,它将成为丰都肉牛产业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,开启丰都肉牛产业转型升级的新篇章。
自2008年以来,该县肉牛产业由小到大,由弱变强,迅速从“”零星散养”发展成“规模集群”。截至目前,全县已建成万头以上牛场2个、千头以上牛场3个、500头以上牛场11个、百头以上牛场25个、20头以上牛场1036个。龙头企业恒都农业集团更是在全国优势产区发展万头养殖场7个存栏10万头,在澳洲控股20万头的大型牧场,不仅使牛源得到了持续供应保障,更使“丰都肉牛”的购销体系遍及全球。
“我县肉牛龙头企业呈集群发展之势,带动建成了集饲料 生产、母牛繁育、肉牛育肥、屠宰加工立体营销及科技研发于一体的产业链条。”湛永会说。